在我们的惯性思维当中,总认为离开象牙塔之后,再难把大把时间花在图书馆。也真是预料不到,大学时候的我其实不够爱看书,也没有考研的计划,每个星期去一次图书馆也不过是为了还书借书,或者在考试前夕去图书馆的自习室吹吹空调避寒或避暑。但在毕业之后谋得现在的工作,部分因为工作需要的理由,这两三年来,我的确算得上是一个“泡”在图书馆的人。
想来,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大概会是一件稍微有点儿特殊且很难得的事,那姑且来听我说说,我工作之后泡图书馆的这两三年,都有些怎样的体验。
(一)
关于时间
每个图书馆都有它的闭馆时间,除了法定假日之外,一般一个星期还会有半天固定的时间,比如周五的下午,用来给内部做整理工作。如果你只是随心情挑个时间去一趟,不小心撞上了图书馆紧闭的大门,也不要沮丧,因为即便是像我这种“老手”,也免不了几次兴冲冲地跑到图书馆,看到人迹寥寥,一拍脑门悔悟道:“哎呀,忘了今天闭馆。”你可以翻开日历看一看,下次避开这个时间点就对了。
我习惯清晨就出发去图书馆,主要是因为路途遥远,觉得即便有时候能够一周去四次,但每去一次都不容易,所以早点儿去、晚点儿回,总能在心里得到一点儿安慰。
图书馆刚开门时人并不多,不知是我观察的重点不太对,或是果真如此,总觉得比起老人和小孩,倒总是年轻读者会多一些。
我总到摆放了文学类图书架的那一处,找个靠近窗口的位置,先看两眼风景,像是找到了这一天的归属,再翻翻书。
无论窗外是阴天、烈日或者小雨,一窗之隔的室内总维持着恒定的温度。如果屋外有太阳照耀,我时不时需要随着太阳光投射到室内的角度挪动一下方向,挪着挪着,直到不需要再挪动,看一看窗外的建筑物和青青树木,这一天也就快要画上句点了。
图书馆闭馆铃声在响起时,除了窸窸窣窣的放书到书架上和读者的脚步移动的声音之外,总免不了某位声音似相识的图书管理员不停地喊着:“闭馆啦,闭馆啦!”我们便一个个像赶鸭子般被赶向出口的方向。
每次总在人群全部走出错落有致的书架之前,头顶上的照明灯便会被熄灭。若是在采光不太好的图书馆,活像一群失去了语言能力且行动不够灵活的丧尸们被一个强有力的终结者控制着前进的方向。好在,一出馆闻到微风,大家便恢复成了本来的各式各样。
(二)
关于地点
不得不说,在一个城市,最适合多数读者去的地方肯定是省图书馆和市图书馆,相对而言,藏书较多、更新较快且基础设施完善,还多具备了标志醒目且位置便利的优势。就拿长沙来说,除了省图和市图,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有做得还可以的,也有各方面一般般的。
如果家附近就有图书馆,那对于多数读者是为了消遣或者愉悦心情而言,肯定依循就近选择的选择,理由是一个图书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满足你的需求。自然,时不时地,换个图书馆去看看,感受一下全新的环境,又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除了公立图书馆,我们最常想到的看书的地方应该就是书店。不少城市都有一些比较注重读者阅读体验的书店,要么藏在大商场的一隅,要么在某条小路上遗世独立。它们除了有宽敞舒适的书架区,还附有一个小咖啡吧区,点一杯二三十块的咖啡或果汁,就能安心地在其中过半天。如果没有特殊的目的去看书,比起去图书馆,自然是在这样友好的书店看书更让人赏心悦目。
其实除了这两个地方,大学的图书馆也是一个不错的去处,当你走在校园之中,周边或骑单车或牵手而行的同学们从你身边走过,大家都理所当然地把你当成同校同伴之一,即便你心里的感受其实早已和多年前的自己不太一样了。
绝大多数的图书馆都有入馆限制,所以如果想去大学图书馆,恐怕得找一找那为数不多的允许社会人士入馆的图书馆究竟在何处。即便如此,也只能去看书,而不能借走。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去大学图书馆看书其实也没多大必要,毕竟当年有的是机会,却不想把握住。的确如此,我在某一段时间常去大学图书馆,无非是图它路程便利和新奇,以及那看不尽的小鲜肉面孔。
(三)
关于看书姿势
绝大多数公立图书馆会配备足够数量的座位,条件更好的或许还设有几处柔软的发,无论读者是多是少,稍微挤一挤,总是能够找到一处位置。出门上个厕所、喝个水什么的,也无妨,回来时再换一处空位即可。
碰上些座位加起来不到20个,日入馆人数却上千的大图书馆,就不要指望能安心坐在椅子上看书。即便是有了一把孤零零的椅子的存在,由于并没有与之相呼应的桌子,所以两手捧着书看也是件体力活。又或者,把书摊在双腿上,低着头看,要不了半个小时,整个脖子都快掉到下半身了。
既然找不到座位,那先站两三个小时吧。等站到腿都麻了,找个不太热门的书籍区间,管它是木地板还是水泥地板,席地而坐。这种脚下之地即是座位的姿势也适用于人流量较多的独立书店。若是无意挡住了另一位读者的路,没关系,笑一笑,挪一挪。
(四)
关于书籍种类
图书馆里的书籍一般都是按照类别存放,这一点在大学图书馆体现的特别严格,每一本书都贴了条目,只要图书馆不来个大整理,你两年前看过的某本书放在某处,再去看,它还在那里。
相对而言,更新较快的大型图书馆对于书籍的放置没那么严格,总可见图书管理员抱了一堆书到该类别的书架上,腾出一块尽可能大的空位置,把从还书台推来的一大摞书全部塞进去。
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省了管理成本,其实也能给读者惊喜——每一次经过那儿,都能发现全新的书籍。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类别处,手指游走在本本书籍的书脊之间,有点儿眼花缭乱,却不妨碍你看到惊喜的书籍稍作停留,抽出一本而去。
有时候看着那么多的书籍,我想若是想自学一门什么技艺,好生钻研一段时间恐怕就会大有成效。但想想,我爱什么?比起其他,可能更爱单纯地阅读吧。
(五)
关于走神
上学的时候,上有注意力能集中四十五分钟的老师,身边有齐刷刷看向黑板的同学们,也没法儿阻止你时不时地走个神。到了图书馆,四周虽有人却无比静默,手上有书,你的双眼却总能被白纸黑字之外的东西给勾走,比如路过对面的陌生读者,比如五米外的别人的水杯,比如窗外一辆汽车的启动。
书外是一个世界,正在读书的我总可能因为周边环境在细微变换,不自觉抬起头来看两眼。也有可能是被什么东西暂时吸引,像是摁住在书页的那一颗尾戒,或是身边有人接起电话时传来的迷人声音,等我把书外的这些东西看够了,才能够重新返回书中。
书中是另一个世界,看到某些字眼,抬起头看向远处,瞳孔里装下的场景无意识地反馈到了脑海,但是占据在心头的却是另一种遐想。
(六)
关于惆怅
在很多人看来,能够有时间长期浸泡在图书馆里,多少是件不错甚至令人肃然起敬的事情,但我有时背靠着铁书架,坐在掀得起灰尘的水泥板上,看着窗外再熟悉不过的风景,手上的书凝固在某一页,也有波澜和惆怅。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去图书馆乃是工作的一部分,因为带着目的性看书,即便是遇到了很喜欢的书籍,也放不下心头那一块“这里面有没有文章适合放在我们杂志上”的石头,于是看书的原始乐趣被削减了不少。不光是我,我的每位同事其实都有这样的困扰。
对于所有爱书者而言,把时间花在阅读上是件再美妙不过的事情,而对于我而言,可能是因为看过,只是看过的书籍太多,所以对于从书中体会到的愉悦感越来越稀缺。再残酷一点儿说,拿起一本书,少了本可以有的激动和惊喜,却多了藏在内心的几口深呼吸。
(七)
关于趣事
说实话,在静默的图书馆内,身边的人多是悄悄地来轻轻地走,只能够通过非常细枝末节的东西来体会乐趣,比如刚巧看到了的还书者是一位需要后辈搀扶的老爷爷,比如突然停在你面前两米来个响吻的一对情侣。
对于这些细节,总不好意思对着当事人直接凝视或发笑,只好把眼光转到书籍中再狂笑,像是被书中的什么情节逗笑一样。
而对于书中能把人逗笑的情节,总忍不住多看两眼、多笑两遍,再用手机拍下来供下次在笑。其实说是逗笑,不如说“有趣”来得更合适。
看过多少本书,便能窥察到多少人不尽相同的生活经历和婉转的内心世界,多少我没体会过的经验和想不到的话语,在纸张上却能跃然呈现,引人会心一笑,并默默记住:下一次我也使用这几个字组成这样的词汇,可能会让我看上去更有趣些吧!
(八)
关于后续体验
两三年间,我花在图书馆上的时间远远多于其他,而我去图书馆的目的虽然不仅是出于个人兴趣,但也有点儿疲惫了。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无论某件事情本身看上去多么有意思,若是不带一点儿目的性地参与其中,你就难有你能感知到的收获,而所谓的快乐或欣喜,也会随着时间和次数的递增而递减。
书中有很多别人的世界,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现实所处的世界,于我而言,如果可以,会愿意花更多时间在除了上图书馆之外的事情上。但反过来说,正是因为从很多事情都体会不到持久的快乐,所以才会把时间花在了看似无可挑剔的泡图书馆之上。这是一个悖论。
如今,不少时间,我宁愿宅在家里也不愿意出门去趟图书馆,还给自己找千万个理由:很多书都可以看电子版,没必要把时间花在路上;图书馆附近没饭馆,每次带干粮真的麻烦……
一个月有那么几次,心想:咦,我是不是好久没去图书馆了?想想第二天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干,去图书馆的计划又被提上了日程。至于到底去图书馆是为了干嘛,也没什么,看看书,散散心,仅此而已。
作者:少女勺子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9b40555d93b5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